新闻动态

听见我们的声音

工业统计学之父、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建福,比亚迪集团副总裁、弗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忠良,以及前华为“天才少年”入选者、识渊科技 CEO 茹彬鑫聚首 2024 IDEA 大会,从科学理论、企业实践、和支持系统设计的角度,讨论人工智能落地在工业行业的路径。

IDEA 研究院(署理)院长、首席科学家郭健主持本场讨论。

全球贸易格局改变,世界工厂转移。现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生产力革命中,AI 在全球制造业中逐步渗透。虽远未达到全面颠覆的程度,但是落地的路径,值得探讨。


(从左到右)IDEA 研究院(署理)院长、首席科学家郭健、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建福、比亚迪集团副总裁、弗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忠良、识渊科技 CEO 茹彬鑫

科学理论上
应把现有工业方法与 AI 融合

“整个制造的过程如果都要做成大模型,是不实际的。理由很清楚,因为没有这么多数据做训练而且有没有经济效应、结果有没有用还不知道。”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建福直言。

吴建福认为,许多现有的工程技术和统计学方法,在工业领域中,仍在发挥主要价值

拿汽车制造业来说,品质控制、减少产品差异是核心,因为工厂要造的不是一辆汽车,而是数百万辆。减少差异,意味着让每辆车都尽量一模一样。但是 AI 在这方面帮不上太多忙,因为误差评估不是 AI 的强项。

新技术的诞生,距离发挥最大价值,还需要有打牢基础、逐步应用的过程,不“好高骛远 ”。吴建福举了两个例子:一是金融机构的模型虽然拥有大量数据,但不知道如何使用。台湾的炼钢厂希望通过分析过去的数据来提高产量,但尝试数据挖掘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。


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建福

因此,他认为在科学的理论上而言,现阶段谈论 AI 在制造业的落地,还指的是 AI 领域里,将机器学习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。例如,尽管供应链领域已有成熟的方法,但是机器学习能处理大量数据,“会加速现有的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。这是眼前做研究可以做得好、很实用的,学术上也很有价值。”

例如,在产品研发的环节里,机器学习可以加速产品化的过程。将物理定律融入机器学习模型,帮助计算机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,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。这个在学术上称为“物理信息机器学习(physics informed machine learning)”。

机器学习,是深度学习的基础。因此,吴建福认为,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,对深度学习技术的深层次运用,比直奔研发大模型更实用。深度学习通过模拟人脑多层处理信息的方式,使计算机能处理复杂任务,如图像识别和语言理解。因此,能快速识别数据中的非线性模式,即数据间的复杂关系。

“深度学习是我觉得 AI 而言,现在可以做的。而且深度学习的计算量没有大模型这么大。”吴建福表示。

基于此,AI 目前可以马上应用的实际场景里,吴建福举了销售数据处理的例子。“数据分析有很多种方式,人工智能的预测能力很好。这个可能不’sexy’,所以得不了诺贝尔奖,但却是 AI 可以胜任的。”

他进一步指明了一个未来方向。AI 系统不仅依赖数据驱动,还需要融入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,使其决策和学习过程,更加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。

“数据不够,更应该将数据与知识结合。知识严格来说是指心理学里的 Congnitive Science(认知科学)。所以应该是数据与认知科学结合,”吴建福表示。曾经认知科学做 AI 不成功,是因为早期人类对大脑的理解不够,以及电脑算力不足,而且缺少数据来训练聪明的 AI。

企业实践现状
AI 在工业行业是小步快跑

全球制造业依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改进,已不足以应对挑战,需要进行智能化转型。智能化本质上的价值,是赋予了机器学习和决策的能力。

“人工智能让智能体有了在工业场景落地的可能。这种智能体也许是我们过去投入的工业机器人或者买入的设备,但是增加了现在的传感手段,让它有思考和思维能力,越用越聪明、越用越有经验。这是我们更看重的。”比亚迪集团副总裁、弗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忠良表示。

从企业决策的角度,罗忠良认为 AI 在制造业的应用,目前主要受限于基础薄弱、门槛高和对风险的规避三个方面。中国制造业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,而大模型训练成本高,超出了大多数企业的承受能力。因此,企业家对于大规模投入人工智能领域,倾向于小步快跑。

企业对工业 AI 化的态度不同,但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投入产出的效益,而 AI 技术必须服务于这一目标。因此,企业往往取其专长领域,作为融入 AI 技术的切入点。


比亚迪集团副总裁、弗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忠良

他预测,未来工厂是存在的。会是自动化、不需要太多人手的,能够灵活生产小批量的定制产品,而且成本效益高,适应顾客越发倾向于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的需求。

工业 AI 化的支持系统
80%大模型与 20%小模型

对于人工智能进入制造业,识渊科技 CEO 茹彬鑫提出了三个技术层面的挑战。

首先,制造业中缺乏高质量的公开数据集,需要企业贡献数据以推动算法进步。“没有公开数据集的基础,很多 AI 方面的学者无法了解到工业数据到底有什么难点和痛点,甚至在做大模型的时候不会考虑工业数据的特定需求,”他表示。


识渊科技 CEO 茹彬鑫

同时,工业场景是多目标的优化,意思是对 AI 模型的准确性、速度和大小都有严格要求。因此,在技术层面而言,对大模型的部署和运行条件要求更高。

再者,工业应用对模型误判是几乎零容忍的。“通过产品设计或别的 AI 算法的引入,将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最小化。或是退一步,让模型可以先检查到、意识到哪些输出可能是幻觉。这当中要引入统计学和机器学习,让大模型更可靠和稳定,才能在工业中使用起来。”茹彬鑫指出。

进一步来说,需要打一套“组合拳”。制造业有很强的工业先验知识的积累,因此在数据量小的时候,可以通过工业先验知识的引入,对模型进行约束,让“数据不够,知识来凑”,以降低对数据的需求,把问题聚焦。

因此,他认为,未来在工业行业能看到越来越多传统统计学与深度学习、甚至不同模态的模型之间的结合。工业领域需构建集成多种技术的 AI 系统,包括视觉检测技术、决策优化技术等。基于前道 AI 模型的多种预测,这个 AI 系统进行综合汇总,做出判断和决策优化,并最终给出准确的答案。

茹彬鑫表示,“80%的工业情景可能用一种大模型就能解决,剩下 20%是用小模型、统计的方式能更高效的解决。这个 20%出现的频率和数据的积累更少。”

工业是大国重器。工业行业的每一个环节,对质量与精准度,都是极高的要求。“全面的看,人工智能前途很大,但是我们要降低对它的期望。”吴建福表示。机会广阔,不过尚需耐心与长远的投入。

2024 IDEA大会 | AI赋能工业生产力

日期:2024-12-11
  • 分享:
工业AI化的基本理论、企业实践和支持系统设计

工业统计学之父、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建福,比亚迪集团副总裁、弗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忠良,以及前华为“天才少年”入选者、识渊科技 CEO 茹彬鑫聚首 2024 IDEA 大会,从科学理论、企业实践、和支持系统设计的角度,讨论人工智能落地在工业行业的路径。

IDEA 研究院(署理)院长、首席科学家郭健主持本场讨论。

全球贸易格局改变,世界工厂转移。现如今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生产力革命中,AI 在全球制造业中逐步渗透。虽远未达到全面颠覆的程度,但是落地的路径,值得探讨。


(从左到右)IDEA 研究院(署理)院长、首席科学家郭健、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建福、比亚迪集团副总裁、弗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忠良、识渊科技 CEO 茹彬鑫

科学理论上
应把现有工业方法与 AI 融合

“整个制造的过程如果都要做成大模型,是不实际的。理由很清楚,因为没有这么多数据做训练而且有没有经济效应、结果有没有用还不知道。”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建福直言。

吴建福认为,许多现有的工程技术和统计学方法,在工业领域中,仍在发挥主要价值

拿汽车制造业来说,品质控制、减少产品差异是核心,因为工厂要造的不是一辆汽车,而是数百万辆。减少差异,意味着让每辆车都尽量一模一样。但是 AI 在这方面帮不上太多忙,因为误差评估不是 AI 的强项。

新技术的诞生,距离发挥最大价值,还需要有打牢基础、逐步应用的过程,不“好高骛远 ”。吴建福举了两个例子:一是金融机构的模型虽然拥有大量数据,但不知道如何使用。台湾的炼钢厂希望通过分析过去的数据来提高产量,但尝试数据挖掘后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。


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吴建福

因此,他认为在科学的理论上而言,现阶段谈论 AI 在制造业的落地,还指的是 AI 领域里,将机器学习技术与传统方法结合。例如,尽管供应链领域已有成熟的方法,但是机器学习能处理大量数据,“会加速现有的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。这是眼前做研究可以做得好、很实用的,学术上也很有价值。”

例如,在产品研发的环节里,机器学习可以加速产品化的过程。将物理定律融入机器学习模型,帮助计算机在缺乏数据的情况下,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和决策。这个在学术上称为“物理信息机器学习(physics informed machine learning)”。

机器学习,是深度学习的基础。因此,吴建福认为,数据量有限的情况下,对深度学习技术的深层次运用,比直奔研发大模型更实用。深度学习通过模拟人脑多层处理信息的方式,使计算机能处理复杂任务,如图像识别和语言理解。因此,能快速识别数据中的非线性模式,即数据间的复杂关系。

“深度学习是我觉得 AI 而言,现在可以做的。而且深度学习的计算量没有大模型这么大。”吴建福表示。

基于此,AI 目前可以马上应用的实际场景里,吴建福举了销售数据处理的例子。“数据分析有很多种方式,人工智能的预测能力很好。这个可能不’sexy’,所以得不了诺贝尔奖,但却是 AI 可以胜任的。”

他进一步指明了一个未来方向。AI 系统不仅依赖数据驱动,还需要融入人类专家的知识和经验,使其决策和学习过程,更加接近人类的思维方式。

“数据不够,更应该将数据与知识结合。知识严格来说是指心理学里的 Congnitive Science(认知科学)。所以应该是数据与认知科学结合,”吴建福表示。曾经认知科学做 AI 不成功,是因为早期人类对大脑的理解不够,以及电脑算力不足,而且缺少数据来训练聪明的 AI。

企业实践现状
AI 在工业行业是小步快跑

全球制造业依赖信息化和自动化的改进,已不足以应对挑战,需要进行智能化转型。智能化本质上的价值,是赋予了机器学习和决策的能力。

“人工智能让智能体有了在工业场景落地的可能。这种智能体也许是我们过去投入的工业机器人或者买入的设备,但是增加了现在的传感手段,让它有思考和思维能力,越用越聪明、越用越有经验。这是我们更看重的。”比亚迪集团副总裁、弗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忠良表示。

从企业决策的角度,罗忠良认为 AI 在制造业的应用,目前主要受限于基础薄弱、门槛高和对风险的规避三个方面。中国制造业缺乏必要的信息化和数字化基础,而大模型训练成本高,超出了大多数企业的承受能力。因此,企业家对于大规模投入人工智能领域,倾向于小步快跑。

企业对工业 AI 化的态度不同,但是企业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投入产出的效益,而 AI 技术必须服务于这一目标。因此,企业往往取其专长领域,作为融入 AI 技术的切入点。


比亚迪集团副总裁、弗迪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忠良

他预测,未来工厂是存在的。会是自动化、不需要太多人手的,能够灵活生产小批量的定制产品,而且成本效益高,适应顾客越发倾向于个性化和定制化产品的需求。

工业 AI 化的支持系统
80%大模型与 20%小模型

对于人工智能进入制造业,识渊科技 CEO 茹彬鑫提出了三个技术层面的挑战。

首先,制造业中缺乏高质量的公开数据集,需要企业贡献数据以推动算法进步。“没有公开数据集的基础,很多 AI 方面的学者无法了解到工业数据到底有什么难点和痛点,甚至在做大模型的时候不会考虑工业数据的特定需求,”他表示。


识渊科技 CEO 茹彬鑫

同时,工业场景是多目标的优化,意思是对 AI 模型的准确性、速度和大小都有严格要求。因此,在技术层面而言,对大模型的部署和运行条件要求更高。

再者,工业应用对模型误判是几乎零容忍的。“通过产品设计或别的 AI 算法的引入,将大模型的幻觉问题最小化。或是退一步,让模型可以先检查到、意识到哪些输出可能是幻觉。这当中要引入统计学和机器学习,让大模型更可靠和稳定,才能在工业中使用起来。”茹彬鑫指出。

进一步来说,需要打一套“组合拳”。制造业有很强的工业先验知识的积累,因此在数据量小的时候,可以通过工业先验知识的引入,对模型进行约束,让“数据不够,知识来凑”,以降低对数据的需求,把问题聚焦。

因此,他认为,未来在工业行业能看到越来越多传统统计学与深度学习、甚至不同模态的模型之间的结合。工业领域需构建集成多种技术的 AI 系统,包括视觉检测技术、决策优化技术等。基于前道 AI 模型的多种预测,这个 AI 系统进行综合汇总,做出判断和决策优化,并最终给出准确的答案。

茹彬鑫表示,“80%的工业情景可能用一种大模型就能解决,剩下 20%是用小模型、统计的方式能更高效的解决。这个 20%出现的频率和数据的积累更少。”

工业是大国重器。工业行业的每一个环节,对质量与精准度,都是极高的要求。“全面的看,人工智能前途很大,但是我们要降低对它的期望。”吴建福表示。机会广阔,不过尚需耐心与长远的投入。